隨著一年一度聖誕節銷售旺季的臨近,歐洲各商家爭搶消費者的競爭日趨激烈。實體店進軍網購,公開搶網購商的飯吃,成為今年商家競爭的一大特色。
  在上周末,“土星”電器、“考夫霍夫”百貨、“戴希曼”鞋業等眾多已開通網購平臺的歐洲大零售商宣佈,參加11月29日的“黑色星期五”促銷活動,向消費者提供100萬件以上各類產品,從產品數量上壓倒亞馬遜。這次促銷活動的歐洲主辦方透露,超過500家歐洲零售業網店參加,促銷頭24小時內,網上銷售活動超過100萬次,營業額超過3000萬歐元。
  歐洲零售業此次大張旗鼓地進軍網購市場,首先是形勢所迫。以德國零售業市場為例,目前扣除食品後的市場規模為2130億歐元,其中網購占264億歐元,已超過12%。德國下萊茵大學的電子商務專家海涅曼估計,到2020年,非食品類商品的網購將占1/3。這意味著德國零售商場的營業額將下降17%。鑒於商場租金和其他成本已經很高,如果營業額跌幅超過10%,除非大幅下調租金或大量裁員,否則許多商店只能關門。海涅曼認為,德國一些中小城鎮的商業面積已出現約20%的閑置,除大城市外的零售業營業面積萎縮已成定局。因此,零售業進入網購,拓展銷售渠道,已是生存所迫。
  其次是人們的購物習慣由“逛店”轉向“逛網”。人們以往購物是逛遍商店,貨比三家,現在則是上網瞭解,進店採購,有調查顯示,這樣的消費者已占半數以上。奧地利專家利希特指出,網購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不同,就網購占銷售的比例而言,雖然建材、傢具不足0.5%,但圖書有25%,電子產品占20%。奧地利商會呼籲商家早做應對準備,因為“技術發展和成本變化不會停止”,網購會使價格更加透明,零售價與網購價之間的差額將越來越不為消費者所接受。
  當然,網購對零售商也是機會。奧地利目前的網購規模超過45億歐元,其中60%流到國外。對奧地利這樣只有800多萬人口的小國而言,零售業只瞄準國內市場就不可能有太大發展,而進入網購則可輻射周邊地區,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和市場。有專家估計,到2015年,將有60%的歐洲零售商開通網購。“店網互動”正成為新的商業模式,它包括商品信息、價格、配送、保修等全方位的服務,而非店是店,網是網,同一牌子下的兩張皮。
  伴隨“店網互動”商業模式的出現,物流配送也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。如何將產品儘快送達消費者手中,一直令網購商家頭痛。目前的基本思路有兩種,一是自辦物流配送。亞馬遜是這方面的代表,已在歐洲建立起自己的配送網絡,但成本太大,吞噬的利潤太多,迄今令亞馬遜撓頭。二是如億貝(Ebay)網購正在嘗試的新方式,即與商品生產者、運輸公司、汽車租賃企業等聯手辦物流配送。據調查,75%的網購商品與購物者的距離在24公里以內。億貝接到訂單後,讓最近的合作伙伴發貨,縮短了送達時間,也降低了配送成本。
  (本報維也納12月4日電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方祥生)
  (原標題:歐洲購物:消費者由逛店轉向網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j03ajgff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